
- 心血管内科
- 病理科
- 呼吸内科
- 眼科
- 肾病内科
- 普通外科
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吉林省卫生厅临床重点专科、吉林省卫生厅指定的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吉林大学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首批卫生部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首批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卫生部吉林省冠心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临床药物实验基地,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在心脏病诊治方面处于省内领军地位,是吉林省心血管病介入领域的领头科室,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亦享有较高声誉。
心血管内科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医术精湛的专家教授及世界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
学科带头人刘斌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专业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卫生部吉林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导师、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优秀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理事会理事、吉林省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春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美敦力大学心脏节律病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华现代内科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常务编委。由于个人业绩突出,获得吉林省卫生系统第二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吉林大学十大名医、吉林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吉林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科室内目前设4个疗区和1个监护室,床位216张,拥有一流的病房设施和医疗设备,包括心血管门诊、心脏超声、心血管功能室、心血管病房(包括CCU监护病房)、心脏导管室。拥有2间国内领先的心血管介入导管室,配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心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包括:西门子数字减影平板血管造影机、六十四导电生理记录仪、三位标测导航系统(CARTO)、血管内超声、FFR、心脏程序刺激仪和血液动力监测系统、体外临时起搏器、射频仪、IABP、大型超低温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运动平板、除颤仪、彩色超声诊断仪、中央监护系统、多导联电生理记录仪等。
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危重症及疑难疾病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吉林省开展了项目齐全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为吉林省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开展项目最多、病例最多、成功率最高的领头科室。目前开展项目有经桡动脉、股动脉径路施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复杂、疑难各种类型的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包括ICD及三腔起搏器),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术,大血管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导管化学消融术(PTSMA)。科室每年接收大量的省内及周边地区疑难重症患者。近3年收治的患者中,疑难病例的比例占31.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等危重病例的比例占11.8 %,患者治愈好转率高达96%左右。同时积极帮助下级医院开展和提高心脏病的介入诊治工作。
近3年,承担国家十一五子课题3项、863子课题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可支配科研经费合计约500万。2011年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经费500万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编及参编高水平学术著作10余部。获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成果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发明创造大赛二等奖1项、吉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二等奖7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共70余篇,在学术会议发表30余篇,SCI、EI、ISTP收录10余篇。
科室定期外请国际高水平介入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与日本兵库大学心血管中心、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心脏病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心脏病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州心脏研究所、美国肯塔基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具有友好合作关系,使心血管介入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医师进修学习先进的诊治技术。每名医生每年约参加国内会议6-8次,每年派出约15名医生参加国际心血管会议,逐步形成冠脉介入治疗团队、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团队、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团队。
心血管内科积极利用吉林省卫生厅重点专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优势,将继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发挥吉林省卫生厅重点专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全省心血管诊疗水平。
病理科
始建于1961年,学科带头人高洪文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病理学分会头颈疾病学组组长,吉林省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长春市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等职。科室建立女性生殖系统、头颈部、胸部、乳腺、男性生殖及泌尿系统、分子病理及科研等亚专科,并担任相应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亚专科学组委员。科室现有人员42人,其中医生22人: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生导师2名。科室年轻医生先后获国家青年自然基金等项目,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年对外疑难病理会诊约3000例,截止到2020年,病理活检总量达83.6万余例,居全省之首。200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病理大体标本摄影及病理数字网络系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病理标本图像数据库。2013年省内首家免疫组化室通过国家病理质控中心认证,同年在省内率先建立分子病理检查平台。2014年科室聘请日本东北大学病理部主任笹野公伸教授为我院首位吉林大学名誉教授,已和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岡山大学及韩国首尔大学等附属医院病理部建立了的合作关系。科室为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已通过国家验收;为吉林省肿瘤分子病理诊断重点实验室项目单位,在吉林省临床病理领域发挥学术带头和引领作用。
呼吸内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暨现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是始建于1936年内科呼吸病学组,经过赫国志、林树青、李淑芳、马忠森、张捷等为首的几代人共同奋斗,几十年来学科一直是处于吉林省呼吸界的领军地位,在全国也享有盛名。
科室是吉林省唯一的呼吸病研究所、首批呼吸专业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东北三省首家肺功能培训基地、呼吸内镜诊断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吉林大学-悉尼大学呼吸道疾病联合研究中心、卫生卫计委全国首批呼吸病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教育部吉林大学、吉林省卫生厅和及长春市卫生局的首批呼吸病临床重点专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与国际国内一流水平接轨的吉林省呼吸疑难危重症的会诊和救治中心、创新人才培养医学教育中心和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科室有医护人员66名,护士43人,技师3人,医生21人。其医生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6人,(45岁以下1人),副教授4人(40岁以下1人),主治医师6人,硕士生导师7人;最早建立硕士和博士点,医生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博士后5人,博士10人。15人有在国外留学经历。聘请国外客座教授5名,合作研究生导师5名。
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组体系,肺间质性疾病、慢阻肺(COPD)、哮喘、肺癌、感染、危重症、肺血管病、睡眠障碍监测、介入呼吸病学九个专业组快速均衡发展,对于呼吸相关危重疑难病的鉴别诊治能力在全国呼吸界享有盛名。在马忠森教授带领下,在应对“非典”、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受到了中组部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多次表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认可。
科室主任张捷教授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全国委员、肿瘤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全国委员、美国胸科协会(ACCP)会员、全国高教学会诊断学分会常委、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分会理事、吉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结核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人畜共患疾病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悉尼大学等19项兼职,同时担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Annals of Oncology》中文版肺癌专刊、《Chest》中文版等编委。
科室在省内率先开展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是省呼吸内科医生进行肺部疾病介入治疗的唯一科室,呼吸内镜诊治及介入技术达到了省内首位、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多年来已完成数万例次经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数百例次的气管、肺部血管介入手术,经呼吸内镜诊治水平在全省始终保持领军地位。
科室在临床科研方面已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以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肺纤维化)、肺癌、肺栓塞,重症感染性疾病,哮喘,慢阻肺等临床救治和分子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与国际国内顶级专家合作开展全球哮喘和慢阻肺的防治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并作为中国哮喘联盟的成员正式签约加入国际澳亚重症哮喘网络建立和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一流大学中3个重点实验室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研究,研究生交流学习26人次,进行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创建教学科研合作平台。
建科至今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62项,国际国内多中心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验研究46项,国家十二五计划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项奖励38项。医疗成果奖1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文章58篇。获国家专利2项。累计获得研究经费约1200万元,国家和省厅重点专科的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
科室教学工作在教育部的高等院校的教学评估和国际教育认证工作中表现突出,自1984年来承担了历届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和留学生的内科学及检体诊断学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进修生和近年来规范化医师的培训等。承担省级和吉林大学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2篇及编写教材11部,获得吉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分获吉林省精品课程、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课程等殊荣,并于2014年被选入教育部国家级十二五教材临床诊断学的编委会。
呼吸内科将一如既往的秉承“务实求精,创新和谐”的优良传统,实践“怀仁爱之心、献智慧之举、践神圣之职、铸健康之城”的庄严承诺,以真诚的态度,科学的理念,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眼科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眼科医院始创于1936年,2004年11月在原有眼科基础上成立了眼科医院,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保健为一体的区域领先、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大型眼科中心。1998年成为吉林省首个眼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吉林省重点学科、吉林省临床重点专科、吉林大学重点学科,为吉林省眼科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吉林省眼科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眼科质量控制中心、吉林省眼病防治中心、吉林大学眼科中心所在地。
眼科医院现有各类专业人员180余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4人。医疗系列66人中有46人获得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共占82%;副高职以上人员均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知名眼科中心进行技术交流或研修,并经常派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中青年骨干多数具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瑞典、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留学和交流经历,这其中不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秋田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国际名校,多人在国外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为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优秀的学术梯队已经成为学科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
眼科医院实行依据疾病专业分科,多学科全面发展。现有眼底病一科、眼底病二科、眼底病内科、青光眼科、白内障科、眼眶病与眼整形科、斜视与小儿眼病科、视光学科及激光近视治疗中心等九个专科,各专业发展水平与国内先进行列接轨,部分专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18间专科诊室,12间现代化专业独立手术室,开放病床252张;具备国内外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如大型蔡司手术显微镜、玻璃体切割机、白内障超声乳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罗兰电生理诊断仪、全自动视野计、海德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眼底激光治疗机、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综合验光仪等,开展了几乎涵盖眼科全部的高水平、现代化的手术和诊疗技术,在省内外眼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据不完全统计,2011全年门诊量20.21万人次,出入院人数11056人次,住院手术量11353例,门急诊手术量2600余例,统计表明近年来以上各项医疗指标一直以2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
眼科医院成立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2项,参与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子课题1项,取得数十项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并获得奖励,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检索收录,3篇论文摘要被美国眼科与视觉科学年会(ARVO)和国际眼科研究大会(ISER)收录。同时积极开展了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研究,在国内外提升了科研团队的知名度。出色地完成了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五年制眼科学及留学生全英教学任务;2006年以来,共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55人、硕士研究生140人、各类进修生和继续教育学员1600余人次。199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届新技术新疗法学术研讨会,曾邀请全国知名专家黎晓新、赵堪兴、葛坚、姚克、王宁利、杨培增、范先群、刘祖国、王文吉、崔浩、马志中、吴德正、孙旭光、肖利华、王光璐、文峰等来院讲学,或进行手术表演,对于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在省内外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0年以来,每年均承办吉林省眼科学术年会和国家级眼底病继续教育学习班。2009年成功举办“东北亚第七届眼科学术会议”,2010年成功举办“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会定稿会”和“第十届全国眼整形美容手术进展学习班”。
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专业技术人员最多、整体学术水平最高、仪器设备最先进、床位数量最多的现代化眼科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眼科医院用技术和实力彰显了区域眼科中心的优势地位。同时,以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以高超的医术,发挥着大型公立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的主渠道作用,赢得了业内的认可和患者的信赖。在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的支持和帮助下,眼科医院近年获近千万元的设备资金支持,于2011年8月8日迁至空间广阔、环境优雅、出行便利的新院址,一所国内知名、设备精良、技术先进的大型眼科医院,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为东北地区的眼病患者提供优质的眼科医疗服务,造福一方;同时,将继续引领本地区眼科学的发展方向。
肾病内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病内科创建于1982年,现已发展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和医师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在1979年即开始招收肾病专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著名肾脏病专家陈香美院士即是第一批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肾病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吉林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吉林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吉林省卫生厅肾脏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卫生部首批腹膜透析示范培训中心、吉林省血液净化培训中心、吉林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吉林省卫生厅肾脏病重点研究室、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肾病实验室、吉林省卫生厅糖尿病并发症重点研究室、国家临床药品试验基地。
本专科拥有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科梯队。以苗里宁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多名学术骨干为支撑、技术领先、结构合理,且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医疗技术团队,各位肾病专家在国内及省内、肾病学术界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现有医生24人,护士82人,技师6人。医生队伍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12人。医护人员配备比例适中,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满足科室目前工作及发展需要。目前的医疗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由罗萍教授、张冬梅教授带领的自强院区医疗组和由卢雪红教授带领的青年院区医疗组。每个医疗组下属都配备有响应的副教授、主治医生、经治医生、住院医师、研究生及进修人员,保证了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的完整。各医疗组在肾小球疾病、慢性肾脏病、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的诊治方面均为国内领先水平。
本专科由门诊、住院病房、血液净化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肾脏重症监护室、肾活检病理诊断中心、肾脏病研究室7部分构成。现有开放病床135张,是吉林省规模最大的肾脏疾病诊疗中心。临床治疗中心拥有135张床位,血液净化病床129张,血液净化中心年透析近60895次,每年完成连续性血液净化的病例数达624例,累计肾穿刺活检及病理诊断人数已超过4000例。本着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原则,近几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10年,我科共承担科研项目69项,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973项目3项,863项目2项,十二五项目4项。我科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成果奖3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8项,国家级专利2项。发表论文共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9篇,在学术会议发表34篇,SCI收录36篇。目前我科室已指导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血液透析中心始建于1982年,目前拥有3个透析室,共计117台透析机,年透析总数约5.5万例次,平均每月透析4300余人次,目前规律血液透析病人470余人。我透析中心在吉林省内率先开展了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可调钠透析、高通量透析和血浆置换等多种血液净化新技术,并在透析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
腹膜透析工作开展于1983年,在2010年成为卫生部首批腹膜透析示范培训中心。多年来腹膜透析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并于2009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台“自动腹膜透析机”,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专利”,并在国家技术部十二五重大项目中立项。专科充分利用自主研发国产自动化腹膜透析机的优势,大力开展自动化腹膜透析,为广大仍留有残存肾功能的患者实现了充分透析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成为肾病内科腹膜透析治疗的一个特色诊疗项目。
重症监护病房是专科特色之一,现拥有4台CRRT机,配备有最先进的监护系统和各种医疗设备,可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多年来,成功救治了大量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患者。CRRT透析模式多样、性能稳定,解决了心血管状态不稳定、老年患者、透析性低血压等许多血液透析中的难题,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专科在吉林省率先开展了肾穿刺活检技术,是省内唯一一家集肾穿刺活检室、肾脏病理室、肾脏病理诊断于一体的肾病内科,拥有国内先进的全套肾脏病理诊断设备。有技术坚实、稳定的肾脏病理技术人员,为肾病内科独立作出病理诊断报告的准确性提供技术保障。许多疑难杂症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明确了诊断,为进一步的指导治疗提供了依据。每月我科还接受来自全省各地区大量的肾穿刺病理的会诊工作,为其他兄弟医院坚决了很多医疗难题,真正起到了吉林省肾病内科的领导作用。
在研究室建设方面,本专科坚持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我科的肾脏病研究室被评为吉林省卫生厅肾脏病重点研究室、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肾脏病重点研究室,多年来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为多科室及众多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拥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临床检验4个单元,可以进行Western blot、PCR、电泳、细胞培养、动物实验、转基因、免疫组化等多种实验项目。于2013年引进了透射电子显微镜、多人共览显微镜等多种高端诊疗设备,是目前东北三省首家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用于肾脏疾病诊断的肾脏病专科。它在应用于疾病诊断的同时还承担了我科大量的科研及教学任务,为临床及科研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科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目前已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本专科始终重视并认真给予贯彻落实,利用与解放军总医院、美国Louisville大学、美国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韩国延世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Westmead医院Center for Transplant & Renal Research等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有计划的安排中青年医师进修学习先进的诊治技术,目前共派出9名中青年医师在以上单位交流学习、进行国内外联合培养,已有4人学成归国,5人仍在国外进行联合培养进修学习,外出培养的中青年医师每年都发表大量的科研论文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文章,并参与多项过内外的科研项目,在各项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科室还派出二十余名医护人员于国内多家肾病医疗中心进修学习,同时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积极承办国际国内会议及学习班,对省内各级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力,在每年肾脏病日进行大规模的肾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我科室已指导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本专科建设总体目标:建立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信息化的集预防、诊断、治疗、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肾病重点专科,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肾病诊疗中心、教学培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研攻坚中心及健康教育中心。
普通外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吉林省卫生厅重点专科、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单元、吉林省普通外科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省普通外科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吉林省普通外科腹腔镜培训中心、吉林省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吉林大学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吉林大学-佐治亚大学系统生物联合研究中心组成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重点科室。
具有完善的科室规划和发展方向,专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及“质量就是生命”的宗旨,专科业务发展方向为:提高普通外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提高专科综合服务水平,重点发展以“功能外科”为原则的普通外科疾病微创治疗。自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经历了组织机构改革,进行了专业化分科:肝胆胰外科、胃肠营养及疝外科、结直肠外科、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等五大专科。各亚专科人员配备齐全,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医护人员配比1:2,可以处理普外科各种疑难重症。各专科拥有在国内及省内学术界有较高影响力的带头人,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各级医师能够熟练掌握相应技术。积极利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平台、吉林省普通外科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优势、吉林省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优势,建立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普通外科疾病多学科(MDT)综合诊治体系,采取包括普通外科主导下,放疗科、化疗科、放射线科、内镜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方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多学科会诊和合作研究平台。近几年通过派送各亚专科业务骨干人员到国内外相关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了技术水平,构建了专科团队的核心力量,对急危重症病人开展多学科会诊,建立并完善了由院内、外专家组成的 MDT平台;建立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和个人业务水平考核体系,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组织相关专家,定期前往基层,与基层医院联合进行科普知识的推广,定期进行常见疾病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整体提高我省普通外科疾病的防控水平。
专科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功能外科”为特色,具有广博国际视野、敏锐创新意识、显著区域辐射作用、高度信息化的,集预防、诊断、治疗、科研、教学、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普通外科重点专科,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教学培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研攻坚中心及健康教育中心。